我在新华日报工作虽只有三年时间,但我认为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对我的一生事业起了奠基的作用。因而,我时常怀念这段历史,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段值得珍惜的重要的历史阶段。我在1949年10月调到新华日报时分配到文教组担任通讯员工作。在我记忆中,当年新华日报领导十分重视做好通讯员工作。1950年3月17日,石西民社长在作报告时特别强调要加强通讯工作。他说,为加强通讯工作准备制定一个计划。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石西民同志担任了南京时期《新华日报》社第一任社长。他那种干革命新闻工作的好传统、好作风,那种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也带到了报社,使《新华日报》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西民同志在《新华日报》工作期间,发扬党报的群众路线,继承和发展了重庆时期《新华日报》联系人民群众的做法,接受群众的建议,创办了“《新华日报》读者之友会”(简称新华之友会)。它是原南京大三元酒家经理胡翼文写信给西民同志首先提出来的。
2007年4月来到了,由此回忆去年“ 4 · 30 ”南京新华老报人相聚盛会的感人情景,犹历历在目,恍如昨日。那次聚会中,吴镇同志对我提到“新华之友会” ,接着又看到石西民社长生前写的“ 《新华日报》在南京复生”一文中,有一段简要介绍“新华之友会"的文字,说它是解放初期南京《新华日报》 “采取多种办法扩大与读者联系的一个特点” 。经过多次翻找,终于在书橱的一个纸盒中找到了,在翻找会徽中,又偶然发现十几年前我离休不久,为回顾自己大半生在新闻战线的工作情况而写的“业务小结”中,也有一段关于新华之友会的叙述,我更喜不自胜。
1952年10月,我从扬州《苏北日报》社来到南京,参加《新华日报》工作,直到1983年11月离休,前前后后达三十年。在这三十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是持续“充电” ,二是深入一线,三是以社为家。
上海解放,我从三野部队被调到接收敌产的工作组。不久,接到三野政治部秘书处的急电,要我立即到南京。三野必须抽同志到地方接替工作。1949年8月1日背上背包到《新华日报》社报到,吴镇同志热情地接待,要他的警卫员带我去落实宿舍,领取饭菜票等事项,并关切地说:今天休息,明天就上班。你到校对组担任组长,这项工作天天做夜班。不知你身体怎么样!?(我有胃病,看起来比较瘦弱)我说可以,年轻嘛,才28岁。吴镇同志接着说:这个工作表面看似乎很平淡,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啊!你们要齐心协力,使《新华日报》成为一张没有差错的报纸,这就是你们校对组的唯一任务。
1949年9月30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天,《新华日报》在南京恢复出版后为迎接新中国所出“号外”。这张“号外”约4开大小,大红色底,有强烈的喜庆气息,报头《新华日报》四个遒劲的大字,是毛泽东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的百忙中,第一次亲手为《新华日报》题写的。
《新华日报》在南京创刊,组织上分配我到副刊室工作。正值驻军文工团向南京人民献演歌剧《白毛女》——解放区经典性作品首度在南京亮相,副刊室就以此为重点组稿、编稿。正当我的目光集中在工农兵身上的时候,一天,社长石西民来到副刊室,和在场同志一一点首、简叙。当来到我桌前,先问我正忙些什么,我简要回答后,他说:“听说你和知识界曾有些来往,解放后,他们怎么样?对我们报纸有什么反应?约他们写过稿子吗?”问题十分突然,我一时语塞。事实上,从4月24日红旗插上总统府以后,我不曾接触过一位知识界人士,当然更谈不上约稿了。
随着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胜利《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我就由渡江南下的金陵支队的一员转成《新华日报》的成员。当年还只是刚满20岁的小伙子,如今却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回顾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真是百感交集,而使我感到最大的幸运,就是走进《新华日报》,且长期生活在这个光荣的集体,是她教育我起步,培育我成长,使我成为那珍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77年前的9月2日,东京湾的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政府向盟国投降签字仪式正式举行。9月3日《新华日报》刊载毛泽东的题词: “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从法国的诺曼底海滩到太平洋上的中途岛,从苏联的库尔斯克到美国的珍珠港,从埃及的阿拉曼到中国的台儿庄,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刻,世界人民能如此紧密地团结在反法西斯的大旗下,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彻底改变了世界的走向。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中国战场歼敌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 ,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
编者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形式发布《终战诏书》 ,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无条件投降。随著信息技术发展,新媒体逐渐兴起, "号外"所承载的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已经成为历史记忆, 《新华日报》 "号外"从形式到内容也都跨入了融媒体时代。
交汇点讯 2021年6月18日,即将开馆的新华日报报史馆接到了一份珍贵的作品—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时卫平创作的油画《周恩来阅读〈新华日报〉 》 。[详细]
交汇点讯 2021年6月9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接待室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要把18件珍贵的史料捐借给新华日报报史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的这次捐借行动,无疑将丰富新华日报报史馆的馆藏,并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托付给了新的归属。[详细]
2021年6月9日,新华日报报史馆迎来18件珍贵史料,它们来自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的热心捐借。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代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接受捐借。这些承载着抗战年代新华日报历史记忆的珍贵史料,将在新华日报报史馆陈列,并向社会公众展出。[详细]
“南京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新华日报报史馆揭牌传承红色基因“红领巾小讲堂”开讲了江南时报讯(见习记者张雅倩) 1月11日上午, “南京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新华日报报史馆成功举行。[详细]